教育政策的議題分析

點閱:32

並列題名:Issues in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作者:鄭勝耀等著

出版年:2015[民104]

出版社:高等教育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

ISBN:9789862661154

分類:教育  SDG1 終結貧窮  SDG10 減少不平等  SDG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內容簡介
 
我國弱勢教育政策與社會公平之研究
弱勢教育政策自1960年以來早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主要施政重點之一,例如:1965年的美國《初等與中等法案》(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第一章(TitleI)和《啟蒙法案》(Head Start),以及英國1967年的《普勞頓報告書》(Plowden Report)等影響重大的弱勢教育政策,便是以思索如何協助弱勢學生擁有正向的學校學習經驗,也促成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規劃以教育公平與弱勢教育的互動關係為討論的重要核心與熱門主軸。而我國自1995年起所推動的「教育優先區」計畫、1999年的「健全國民教育方案」、2003年的「全國教育發展方案」、2006年的「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計畫與「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2008年的「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2010年的「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以及2013至2014年為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提出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等相關弱勢教育政策,也正呼應了國際教育改革趨勢。為進一步深入分析我國歷年弱勢學生教育政策的利弊得失,本研究團隊首先根據Rawls、Coleman、Young與Sen等學者對社會正義的相關理論進行歸納與整理,修正鄭勝耀(2011)所建構之弱勢學生教育公平指標,進一步形成「我國弱勢教育政策與社會公平之相關研究」之研究問卷,再針對全國學校教育現場與教育行政機關進行分層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將問卷分析結果歸結為我國未來制定相關弱勢教育政策的參考。
證據本位教育政策的發展與論爭
證據本位教育政策是當前主要國家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之一,該取向強調教育政策與教育研究應該更緊密結合,教育政策的制定應該以研究證據為指引,教育研究的結果也應可為教育政策制定之用。本文之目的旨在就證據本位教育政策的發展與論爭進行概括性的分析,首先呈現該取向的緣起與主要發展,接著再分別探討支持與批判證據本位教育政策的論點,釐清證據本位教育政策的限制與可能性,最後提出啟示,期能透過本文的探討,協助讀者概括性地了解證據本位教育政策的主要理念與發展,並能辨明其中的論爭,進而思考證據本位教育政策的未來走向。
文化差異的課程看見:臺灣原住民族幼兒語言文化教育政策與需求之對話
學習與保存自己的族語文化是每個人的權利,更是弱勢族群應受到的國家保障。文化差異所引發的教育需求,是否被國家決策者看見,並制定相關法規給予保護與回應,且落實於教育實踐中,是需要被正視的議題。本文基於對臺灣原住民族語文化瀕臨滅絕危機的關懷,探索有效的復振途徑,發覺自幼兒教育階段實施全族語沉浸教學,已成為世界各國復振弱勢族群語言文化的重要方法,且國內外也有少數有成效的案例。
臺灣教育政策之省思與前瞻
教育是立國的根本,教育的良窳決定國民素質的高低、人才培育的成敗、國家未來發展的強弱,以及國運的盛衰,教育決定是教育行政歷程的中心;教育的對象雖具有高度的個別性、複雜性與差異性,但教育決策扮演教育實務指導策略的關鍵角色,它對國家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而廣大;因此,教育政策宜符合周延性、科學性、系統性、專業理性與前瞻創新性,教育政策規劃、分析研究與成效評估也愈來愈重要。
教育政策與教育立法關係之分析
教育政策與教育立法(legislation或legalization)間有著密切關聯,重要的教育政策往往是教育立法時優先考量之標的。而經過教育立法後的教育政策,便取得法律所賦予的權威,成為教育法律。然而,教育政策經由教育立法轉變為教育法律後,二者的性質有何不同?究竟怎樣的教育政策需要進行教育立法?諸如此類的問題,有待藉由對教育政策與教育立法間關係之分析來獲得進一步的瞭解。
自1997至2007年臺灣人力運用與高等教育的發展政策分析
高等教育的發展,可說是臺灣教育史上重大的成就。大學部在學學生,從90學年度的68萬人,到99學年度已達到102.2萬人(教育部統計處,2011a)。事實上,臺灣在2008年時的大專學生粗在學率已達83.2%,全世界僅次於韓國的98%(教育部統計處,2011b)。而目前的實際情況則是,幾乎所有學生都有大學可以讀,大學錄取分數屢創新低。因此,為保持入學學生一定的水準,許多學校紛紛設定最低錄取門檻,希望招收的學生至少具備基本能力,但結果卻造成報到人數與名額不成比例,產生大量空缺。也有些學校採單獨招生,以避免與其他學校相較之下相形見絀。若據此從入學面來觀察教育投資,似乎已產生供過於求的過量現象。
國民小學小班教學政策成效評估之實證研究:以臺灣某縣市學生學力
1986年起,教育部已將「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列入「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第二期六年計畫」中執行。特別在1994年四一○教改聯盟提出教改四大訴求之後,國民中小學發展為小班小校一直為國民教育階段重大教育政策。近年為具體回應四一○教改聯盟之四大訴求,教育部在教改十二行動方案中的「改進國民教育」明確設定今後國民中小學每班學生人數最高不逾35人,並擬訂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實施計畫,自87學年度國小一年級起,逐年實施降低每班學生至35人為目標。
作者:(按章節順序排列)
鄭勝耀、黃瀞瑩、張炳煌、周梅雀、林志成、陳文彥、蕭霖、蔡明學
本書為教育研究月刊歷年經典論文集結

  • 1 我國弱勢教育政策與社會公平之研究 鄭勝耀、黃瀞瑩
  • 2 證據本位教育政策的發展與論爭 張炳煌
  • 3 文化差異的課程看見:臺灣原住民族幼兒語言文化教育政策與需求之對話 周梅雀
  • 4 臺灣教育政策之省思與前瞻 林志成
  • 5 教育政策與教育立法關係之分析 陳文彥
  • 6 自1997至2007年臺灣人力運用與高等教育的發展政策分析 蕭霖
  • 7 國民小學小班教學政策成效評估之實證研究─以臺灣某縣市學生學力檢測結果進行探討 蔡明學